南开大学团队新冠肺炎疫情控制策略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布者:张建涛发布时间:2020-03-10浏览次数:1022

      记者日前获悉,南开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黄森忠教授及其合作团队在新冠肺炎疫情控制策略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通过梳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核心时间线脉络,分析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参数,并将其与SARS(非典型肺炎)和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比较,经过建模分析,最终对新冠肺炎疫情控制的拐点、流行时间跨度、最终规模及复工风险等作出评估预测。

      2019年底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学者和疾控决策者们提出了几大问题:一是疫情的拐点何时出现、疫情何时结束、最后规模多大?二是如何数值化地评估实时的疾控效率,哪些疾控策略可行且效率比较高?三是在拐点出现后,疫情处于受控状态下,如何优化疾控的成本?

      为寻求以上问题的答案,由黄森忠教授和山西大学复杂系统研究所所长靳祯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彭志行副教授共同领衔,南开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多位年轻教师与研究生加入的研究团队,基于传播动力学及普适SEIR模型进行建模,通过“南开大学智英健康数据研究中心”开发的程序EpiSIX,实时跟踪国家卫健委及各地卫健委自2019年12月12日以来发布的确诊病例数据,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趋势进行研判,对疾控策略的效率进行评估,并将相应建议提供给疾控方参考。

      研究团队还特别厘清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病学基本参数,如基本再生数、平均潜伏期、平均传染期、非典型患者占比,以及流行趋势(包括流行时间、疫情拐点、流行规模等),并分析了疫情防控强度对疫情传播的影响。为了让研究成果可视化程度更强,研究团队还创建一个网页更新预测结果。

      通过建模分析,研究团队认为,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零号病人”出现的时间可能是2019年11月24日左右,即在2019年12月12日武汉市卫健委公布首个确诊病例的18天前。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疾控政策的响应模式是所谓的“基于报道的患者总数提升疾控力度”的做法(即随着患者人数的增加,不断提升疫情防控力度),这种响应模式使得疫情的控制具有非常好的鲁棒性(即疫情后期的态势不会因为相对适中的扰动而发生大的改变)。

      团队分析,在疾控效率没有降低的情况下,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省以外的全国各地,有可能于2020年3月底至4月中旬趋于平复,而复工对疫情防控可能产生影响。团队假设,若全国除湖北省以外地区从2020年2月25日开始复工,各地实施 “52 开关式” 疾控策略,即对易染源(民众)在工作日(周一至周五)的疾控效率维持在全面疾控状态(封闭隔离式)下的一半,但在周末两天完全放开,而对传染源(患者) 始终保持现有的严格疾控模式,则除湖北省外的疫情流行时间不会变长,但患病人数规模可能会增加0.1万人(参见图一)。而对湖北省,若太早放松疾控力度,则可能使疫情推迟至2020年5月中旬才能结束,且患病人数可能增加近1.5万人(参见图二)。

      图一:全国除湖北省以外地区,如果从2020年2月25日开始,实行“52开关式”的疾控策略,则疫情结束的时间仍然维持在2020年3月底至4月中旬,但最后患者总数可能增加0.10万人。

      图二: 湖北省内,如果从2020年2月25日开始,实行“52开关式”的疾控策略,则疫情结束的时间可能会被延迟到2020年5月中旬,最后患者总数可能增加近1.5万人。

      为此,研究团队认为,鉴于复工潮的来临及开学季的到来,建议全国除湖北省以外地区全面复工。而开学时间应推后一个月,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整。

      该研究项目由南开大学新型冠状病毒应急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予以支持,并得到了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的支持指导。目前,该研究成果相关论文已在线发表于《中国科学:数学》。

      论文链接: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SM/doi/10.1360/SSM-2020-0043?Slug=fulltext